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專研古代三墳之典學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經、易理、易數、易術、易法、堪輿術、陰宅、陽宅、奇門遁甲、姓名學、紫微斗數、梅花易數、八字命理、七政四餘、黃帝內經、並且辯證秘訣真偽、一切學理依據全部符合『源、理、義、法、竅』學術程序。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地理玉函纂要 二卷 提要】

地理玉函纂要 二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案玉函之名。 

相傳本於邱延翰書。然其書久已不傳。是本託名纂要。設爲諸圖。 

雜以三合長生之說。末附黑囊經口訣捉穴心印造理賦數條。 

大抵剽取坊本僞書。隨意竄入。不足據爲定論也。



【天機素書 四卷 提要】

天機素書 四卷  提要

通行本 

舊本題唐邱延翰撰。延翰字翼之。聞喜人。 

通志藝文略。載延翰玉函經一卷。黃囊大卦訣一卷。無此書名。 

惟堪輿類纂。載宋吳景鸞進陰陽天機書序云。唐開元中。河東星氣有異。朝延患之。遣使斷其山。究其實。則邱延翰所作之山也。 

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師授天機書。 

幷自撰理氣心印三卷。元宗賜之爵。以玉函藏其書。內廷禁勿傳。 

唐末兵亂。曾求已楊益於瓊林庫獲玉函。發之。 

得天機書。由是楊曾之名始著。 

曾授陳摶。搏授景鸞父克誠。景鸞於慶曆辛巳。 

承詔進大機心印二書。然則玉函天機。本一書而二名也。 

然其說頗誕。已不足爲據。是書尤詞旨猥鄙。不類唐以前書。 

二卷以下。圖說參半。所謂三仙講五虎講諸圖。宂複牽綴。皆無意義。 

大抵明代地師。因景鸞之說所爲。又非宋人相傳之本矣。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葬經 一卷 提要】

葬經 一卷  提要

兩江總督採進本 

題云靑烏先生葬經。大金丞相兀欽仄註。 

考靑烏子名見晉書郭璞傳。 

唐志有靑烏子三卷。已不知爲眞古書否。 

此本文義淺近。經興註如出一手。殆又後人所依託矣。 

郭璞葬書引經曰者若干條。皆見於此本。 

然字句頗有異同。蓋作僞者獵取璞書以自證。 

而又稍易其文。以泯剽襲之迹耳。未可據爲符驗也。




【漢原陵祕葬經 十卷 提要】

漢原陵祕葬經 十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自序。稱昔因遇樓敬先生。 

傳陰陽書三本。其用甚驗。 

直指休咎之理。出生入死遁甲之法。乾況坎離遷宅之法。辦年月日時加臨運式。 

余因暇日。述斯文五十四章。分爲十卷。備陳奧旨。 

立冢安墳擇地斬草冢穴高深喪庭門陌碑碣旒旐。無不備矣云云。 

蓋術家所依託。所云樓敬先生。豈假名於婁敬。 

而其姓誤加木㲤歟。



【易範同宗錄 無卷數 提要】

易範同宗錄 無卷數  提要

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李灝撰。灝字柱文。 

卷首自署曰南豐。而前有雍正丁未自序。又自署曰嘉禾。未之詳也。 

其說取劉歆河圖洛書相爲經緯之義。 

以易與洪範合而一之。分三篇。 

一曰河洛。其總綱也。 

二曰易卦。 

三曰範數。

其兩目也。 

河洛列圖書表裏之圖。易象列伏羲卦圖。文王之易。周公之易。孔子之易。而終以揲法占法。

範數列箕子之範。九峯蔡氏之範。演淸李氏之範。附以所作數詞。 

又附改定蔡氏占法。夫圖書之說。糾紛極矣。 

牽洛書以解易。已爲附會。 

又必取洪範以合於易。其說於是益支。且以易爲蓍筮。範爲龜卜。 

是又因龜文之說而綴合爲一。於古亦無據也。



【河圖發微 無卷數 提要】

河圖發微 無卷數  提要

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陳士槐撰。士槐字植甫。莆田人。明季諸生。 

是書大義以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爲河圖之位。因位而後有數。位變五。數變十。 

凡干支卦爻。皆以十數推之。 

又自二畫推之。至千六百七十七萬有奇而止。 

又云有河圖之卦。斯有伏羲之卦。其法以五陰五陽彼此交變而成者。謂之位變。 

以一至十之數乘一而得者。謂之數變。 

以三畫積至十畫。云用三用四至用十者。爲河圖之卦。皆零星補湊。非出天然。 

至作河圖卦於羲卦之上。益杜撰矣。 

雜說二篇。謂曆家種種不一。 

總之以九百四十分爲一度。不知日法各家不同。 

九百四十分。特太初法耳。土槐不明歲差之理。 

取十九年一章奇零不盡之數。以爲定率。殊未考盈縮之變。 

謂握機八陣。前後邊各四曰風雲。左右邊各四曰天衡。竝爲定局。 

亦不知奇正相生之妙矣。 

至云孔子爲一世佛。 

伯魚二世佛。 

子思三世佛。 

育聖以上過去佛。 

衍聖以下未來佛。 

尤不經之甚矣。





【古洪範 一卷 提要】

古洪範 一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宋賀成大撰。成大字季常。爵里未詳。 

其自序以爲洪範自三八政以下。紊亂無次。 

因援朱子大學分經傳之例。毎疇以禹之言爲經。以箕子之言爲傳。 

如五行一曰水至五曰土。此禹之經也。 

水曰潤下至稼穡作甘。此箕子之傳也。 

五事一曰貌至五曰思。爲禹之經。 

貌曰恭至睿作聖。爲箕子之傳。 

三八政一曰食至八曰師爲經。而移惟辟作福至民用僭忒爲傳。 

五紀一曰歳至五曰歷數爲經。而以王省惟歳至則以風雨爲傳。 

五皇極則以皇建其有極一句爲經。而以惟皇作極無偏無陂至以爲天下王爲傳。 

三德則以一曰正直至三曰柔克爲經。而以平康正直至高明柔克爲傳。 

稽疑則以擇建立卜筮人至衍忒爲經。而以立時人作卜筮至用作凶爲傳。 

庶徴則以曰雨至曰時爲經。而以五者來備至恆風若爲傳。 

五福則以一曰壽至五曰考終命爲經。而移斂時五福至其作汝用咎爲傳。 

六極則以一曰凶短折至六曰弱爲經。

而移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一極備凶,一極無凶。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無,虐煢獨而畏高明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爲傳。 

顛倒亂錯。純出臆斷。 

而自以爲古洪範。自伏生以後。傳授歷歷可考。何處有此古本乎。




【洪範正論 五卷 提要】

洪範正論 五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本於九疇。故首言鯀堙洪水。 

繼言禹乃嗣興。終言天乃錫禹。則洪範爲體。而禹貢爲用。互相推闡。其義乃彰。 

然主於發明奉若天道之理。非鄭樵禹貢洪範相爲表裏之說。惟以九州次序分配五行者比也。 

其辨證前人之說。如謂漢人耑取災祥。推衍五行。穿鑿附會。事同讖緯。其病一。 

洛書本文卽五行五事至五福六極二十字。惟敬用農用等十八字。乃爲禹所加。與危微精一之心法同旨。 

初一次二至次九。不過是次第名曰。亦非龜文所有。 

龜之有文。如木石之文理。有可推辨。 

又加魯夫人公子友有文在手之類。宋儒創爲黑白之點。方員之體。九十之位。變書而爲圖。以至九數十數。 

劉牧蔡季通紛紜更定。其病二。 

又洪範原無錯簡。而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竄。其病三。 

皆切中舊說之失。蓋渭經術湛深。學有根柢。故所論一軌於理。 

漢儒附會之談。宋儒變亂之論。能一掃而廓除焉。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定正洪範 二卷 提要】

定正洪範 二卷  提要

內府藏本 

元胡一中撰。一中字允文。諸曁人。官紹興路參軍。 

是編因王柏文成翁吳澄三家。改定洪範之本。而以己意參酌之。 

首爲圖說。次考訂經文。次爲雜說。案河圖洛書。名見繫辭。不云有關於洪範。 

漢書五行志。始載劉歆之言。稱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於是洛書始合於洪範。然猶未及河圖。 

一中又因歆有河圖洛書相爲經緯。八卦九章相爲表裏之文。遂以河圖洛書併合於洪範。 

而又參以陳摶先天之說。所列二十八圓。大抵支離破碎。 

至於無偏無黨。亦以五行生尅立論。尤爲無理。 

其以九爲河圖。十爲洛書。沿用劉牧之說。於彼法之中自生轇轕。猶其小焉者矣。

且說既穿鑿。理多窒礙。乃於必不可通者。更遁爲錯簡之說。 

以巧飾其謬。遂割裂舊文。強分經傳。 

移曰王省惟歳以下八十七字。爲第四第五章之傳。 

移無偏無陂以下五十六字於皇建其有極句下。爲五章之經。 

移斂時五福以下。割裂其文。 

爲九章之傳。其餘亦多移彼綴此。臆爲顛倒。 

並據吳澄之說。改而康而色句爲而康而寧。 

改是彝是訓句爲是彝是倫。則併其字而竄易之。 

考尚書正義。載漢書五行志。以初一曰五行六十五字。爲洛書本文。 

孔安國則以爲禹所第敍。劉向以爲龜背先有三十八字。劉歆以爲先有二十字。孔穎達已均謂其無據。 

其以一五行以下爲箕子所演。則諸家並同。 

絶無逐章各有經傳之說。 

一中欲仿朱子考定大學孝經之例。強爲分別。既已無稽。 

且一中既稱一行十三字。何以於庶民錫汝保極。 

以七字而錯一簡。五皇極曰皇建其有極。 

以九字而錯一簡。曰王省惟歳以下。復以八十七字錯一簡也。 

龔明之中吳紀聞。載北宋余燾。 

嘗上書請移洪範曰王省惟歳以下八十七字。於四五紀一節之下。 

爲臺諫所彈。不果施行。是前此已嘗論定矣。 

何一中又祖其說耶。



【陰符經質劑 一卷 提要】

陰符經質劑 一卷  提要

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時化有易引。已著錄。  

是編大旨以陰符與易理相合。 

前有自序。謂已有易引百篇。不可不質劑於陰符。 

末又附陰符質劑問。設爲問答。以暢其說。 

大都不離乎禪學。



【陰符經集解 三卷 提要】

陰符經集解 三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袁淑眞撰。是書前有淑眞銜。稱朝散郞行潭州長沙縣主簿。

其里貫則未詳也。

其本亦分三篇。

引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

惟末附一段。祇五十八字。又與諸本不同。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提要】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提要

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其書述黃帝得陰符經。 

問於廣成子及天眞皇人。皆稱黃帝問。而二人答。詞旨鄙淺。 

前有黃帝御製序一首。文尤謬陋。蓋粗知字義。道士所爲也。 

然金明昌中。范懌作陰符經註序已引之。則其僞亦久矣。



【陰符經註 一卷 提要】

陰符經註 一卷  提要

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金陵道士唐淳撰。  

前有至大己丑孟綽然序。稱不知淳爲何代人。  

其說皆主於內丹。中稱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爲杜光庭所加。則五代後人矣。    

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說。已著錄。琬本文士。  

故是編所註。較他家具有條理。其闢詹谷以容成之術。  

釋強兵戰勝之義。尤爲正論。其本亦合爲一篇。  

而人以愚虞一百十四字。則兩存經文註文之說。    

江蘇巡撫採進本  

金劉處元撰。處元卽王重陽七弟子之一也。其說參以佛經。前有明昌辛亥寧海州學正范懌序。  

江蘇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姑射山太元子侯善淵註。不知何許人。 

其本合三篇爲一。而末有人以愚虞以下一百十四字註。 

較他本頗有文義。而傷於簡略。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錄。 

考戰國策。稱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其書漢志隋志皆不著錄。蓋已不傳。 

今世所行之本。出唐李筌。宋黃庭堅以爲卽筌所託。 

註其書者。自筌而後。 

凡數十家。或以爲道家言。或以爲兵家言。或以爲神仙家言。 

竑此註雖引張永叔眞土擒眞鉛眞鉛制眞汞之說。似乎神仙家言。而核其宗旨。 

實以佛理解之。與劉處元註相近。蓋竑與李贄友善。 

故氣類薰染。喜談禪說。其作此註。仍然三教歸一之旨也。 

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 

陰符經文意刻酷。五賊三盜之名。尤爲奇險。 

光地註義純粹。頗能補苴其罅漏。 

其註禽之制在炁。謂以心制目。以目制心。 

如禽鳥之以氣相制。雖雄鷙者不敢動。 

似較李筌註爲順。然此書本筌所僞撰。 

自作之而自註之。自必不失其本意。可不必與立異同。 

況此註禽之制在炁句。次在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之下。 

故此註會通四語以立義。 

漢魏叢書本。次此句於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二句下。則義有難通矣。 

傳寫互異。莫可究詰。楚失齊得。輾轉安窮。旣非儒書要義。 

亦聽其各存一說於天地閒耳。




【陰符經考異一卷 提要】

陰符經考異一卷  提要

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朱子撰。

陰符經出於唐李筌。晁公武讀書志。引黃庭堅跋。定爲筌所僞託。 

朱子語錄。亦以爲然。 

然以其時有精語。非深於道者不能作。故爲考定其文。 

其定人以愚虞聖而下一百十四字。皆爲經文。 

蓋用褚氏張氏二註本也。語錄載閭邱次孟論陰符經自然之道靜數語。雖六經之言無以加。 

朱子謂閭邱此等見處儘得。而楊道夫以爲陰符經無此語。 

蓋道夫所見。乃驪山老母註本。 

以我以時物文理哲爲書之末句。故疑其語不見於本經也。 

書中有黃瑞節附錄。徵引亦頗賅備。 

考吉安府志瑞節字觀樂。安福人。舉鄉試。授秦和州學正。元季棄官隱居。 

嘗輯太極圖通書西銘易學啓蒙家禮律呂精義皇極經世諸書。 

幷加釋註。名曰諸子成書。此及參同契。蓋亦其中之二種。 

志蓋以其學涉道家。故諱而不載云。



【陰符經解一卷 提要】

陰符經解一卷  提要

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黃帝撰。

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六家註。崇文總目云。陰符經敍一卷。不詳何代人。

敍集太公以後爲陰符經註者凡六家。幷以惠光嗣等傳附之。蓋卽此書而佚其傳也。

晁公武讀書志。引黃庭堅跋。稱陰符糅雜兵家語。

又妄託子房孔明諸賢訓註。則是書之註。以此本爲最古矣。

案隋書經籍志。有太公陰符鈐錄一卷。

又周書陰符九卷。皆不云黃帝。

集仙傳始稱唐李筌於嵩山虎口巖石室得此書。題曰大魏眞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已糜爛。

筌鈔讀數千徧。竟不曉共義。

後於驪山逢老母。乃傳授微旨。爲之作註。其說怪誕不足信。

胡應麟筆叢。乃謂蘇秦所讀卽此書。故書非僞。

而託於黃帝。則李筌之僞。

考戰國策載蘇秦發篋。得太公陰符。具有明文。又歷代史志。皆以周書陰符。著錄兵家。

而黃帝陰符入道家。亦足爲判然兩書之證。應麟假借牽合。殊爲未確。

至所云唐永徽初褚遂良嘗寫一百本者。

考文徵明停雲館帖。所刻遂良小字陰符經。卷末實有此文。

然遂良此帖。自米芾書史。寶章待訪錄。宣和書譜。卽不著錄。

諸家鑒藏。亦從不及其名。

明之中葉。忽出於徵明家。石刻之眞僞。尚不可定。

又烏可據以定書之眞僞乎。特以書雖晚出。而深有理致。故文士多爲註釋。今亦錄而存之耳。

註中別有稱尹者。曰不知何人。

卷首有序一篇。不著名氏。亦不著年月。

中有泄天機者沈三劫語。蓋麤野道流之鄙談。無足深詰。

惟晁公武讀書志中所引筌註。今不見於此本。或傅寫有所竄亂。

又非筌之原本歟。



【陰符經講義四卷 提要】

陰符經講義四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夏元鼎撰。元鼎字宗禹。自號雲峯散人。永嘉人。 

是編以丹法釋陰符之旨。 

卷末附內外三關圖。 

日月聖功圖。 

奇器萬象圖。 

三教歸一圖。 

先天後天圖。 

上下鵲橋圖。 

七十二候圖。 

五行生成圖。 

各繫以說。案漢志道家神仙家。截然兩派。 

陰符三百八十四字。本李筌自撰。而自註之。 

筌註不言爐火。則爲道家之言。而非神仙家言。可知後人註筌之書。乃不用筌之自註。 

郢書燕說。殆類鑿空。 

然參同契不言易。 

陳摶引以言易。遂自爲一家。 

陰符經不言丹。此書引以言丹。亦遂自爲一家。 

遞相傳授而不能廢。故今於陰符一書。錄六家之註。以存其初義。復錄此書。以備其㫄支。 

所謂從同同也。其餘衍此兩派者。則不更錄焉。

二氏之書。姑存崖略而已。不必一一窮其說也。 

是書前有寶慶二年樓昉序。 

稱元鼎少從永嘉諸老遊。好觀陰符未盡解。 

彼遇至人於祝融峯頂。若有所授者。後取陰符讀之。 

章斷句析。援筆立成。 

若有神物陰來相助云云。蓋方術家務神其說。往往如是也。 

又有寶慶丙戌留元剛雲峯入藥鏡箋序一篇及元鼎自記自序二篇。 

寶慶丁亥王九萬後序一篇。俞琰席上腐談。 

稱元鼎註陰符藥鏡悟眞三書。 

眞西山爲之序。與諸序所言悉合。 

今未見其入藥鏡悟眞篇二註。而此本已無德秀序。殆傳寫佚之。 

然德秀西山文集。亦不載其文。則莫喻何故矣。




【洪範圖說四卷 提要】

洪範圖說四卷  提要

侍講劉亨地家藏本 

國朝舒俊鯤撰。俊鯤字潛夫。漵浦人。 

其自序云。因欽定易圖說。得洪範九疇之數。兼得八十一疇之全數。 

於欽定書圖說。得洪範九疇之名。兼得八十一疇之本名。 

從此衍之。分元會運世四卷。 

元曰述舊聞。會曰形今意。運曰釋名義。世曰通數占。各爲之圖。附以論說。 

述舊聞以河圖洛書爲主。形今意以衍範數。爲之釋名義。 

則自五行以至六極。皆有詮解。 

通數占則仿皇極經世之意。推元會之數。蓋自爲一家之學。非經文本義如是也。




【演極圖說四卷 提要】

演極圖說四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秦錫淳撰。錫淳字休雲。臨海人。 

是書推演周子太極之說。 

第一卷爲機極圖。衍極圖。發明太極初生陰陽之旨。 

卷二爲六陽六陰十二節氣。 

卷三論天象。 

卷四論地理。而終以潮候。亦各爲圖論。 

發明陰陽變合之理。於萬事萬物。一一求其所以然。 

大抵皆以意見推測也。



【洪範補註五卷 提要】

洪範補註五卷  提要

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潘士權撰。士權有大樂元音。已著錄。 

是編增補蔡沈之書。而於原書之外。復多所附益。首卷爲疇詞。 

蔡沈原本。自潛而下。無數曰云云。其理曰云云以下。則全無之。 

皆士權所增入。二卷爲蔡氏內篇。分章析節闡其大旨。 

外篇三卷。則皆士權自撰。 

合蓍龜卜筮五行卦氣聲音律呂交互言之。



【靑囊奧語 一卷 靑囊序 一卷 提要】

靑囊奧語 一卷 靑囊序 一卷 提要

通行本  

靑囊奧語。舊本題唐楊筠松撰。其序則題筠松弟子曾文迪所作。 

相傳文迪贛水人。其父求己。先奔江南。節制李司空𨐓行南康軍事。 

文迪因得筠松之術。後傳於陳摶。是書卽其所授師說也。 

案趙希弁讀書後志有靑囊本旨一卷。云不記撰人。演郭璞相墓經。陳氏書錄解題有楊公遺訣曜金歌。幷三十六圖象一卷。註云楊卽筠松也。 

今是書以陰陽順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貴賤吉凶。未審與曜金歌爲一爲二。 

惟鄭樵通志藝文略別載有曾氏靑囊子歌一卷。 

又楊曾二家靑囊經一卷。或卽是書之原名歟。其中多引而不發之語。如坤壬乙巨門從頭出一節。 

歷來註家。罕能詳其起例。至序內二十四山分順逆一條。 

則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屬甲丙庚壬。 

乙丁辛癸互起長生。 

如甲木生於亥。庫於未。 

乙木生於午。庫於戌之類。 

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爲四局。反覆衍之。得四十八局。 

陽用左旋。陰從右轉。蓋本之說卦陽順陰逆之例。 

爲地學理氣家之權輿。 

明人僞造之吳公教子書。劉秉忠玉尺經。蓋卽竊其緒餘。衍爲圖局。逮僧徹瑩作直指元眞。專以三元水口。隨地可以定向。於是談地學者。舍形法而言理氣。剽竊傅會。俱以是編爲日實。 

然不以流派多歧。幷咎其剏法之始也。 

舊本有註。託名劉基。李國木復加潤色。蕪蔓殊甚。

又妄據僞玉尺經。竄改原文。尤爲誕妄。

今據舊本更正。併削去其註。以無滋淆惑焉。



【洪範明義 四卷 提要】

洪範明義 四卷  提要

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黃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錄。 

是編乃崇禎十年道周官左諭德掌司經局時。纂集進呈之書。 

其進序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德用人之方。

下卷言陰隲相協。彝倫條貫。㫄及陰陽歷數之務。初終兩卷。考正篇章。 

分別倫序。其學深於術數。於五行汨敍。類陳災異。以明鑒戒。不免沿襲伏生董仲舒劉向等附會之文。 

至八政疇敍。以食配坤。以貨配巽。以祀配離。以司空配兌。以司徒配艮。以司寇配坎。以賓配震。以師配乾。已屬牽合。 

又配以六十四卦。先後天圖。更爲穿鑿。 

其最異者。至以河圖洛書配歷數。而曰某年至某年爲稼穡初際中際末際。以至從革曲直潤下炎上。其例皆然。 

是更沿皇極經世之餘波。曼衍而不可究詰矣。 

至於改農用爲辰用。衍忒爲衍成。六極爲六殛。殊爲臆說。 

其改定章段次第。亦未見其必然。惟其意存啓沃。借天人相應之理。以感動恐懼脩省之心。 

其文不盡合於經義。其意則與經義深有合焉。 

置其小節。存其宏旨可也。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洪範口義 二卷 提要】

洪範口義 二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義。已著錄。 

是書文獻通考作洪範解。朱彝尊經義考注云未見。 

今其文散見永樂大典中。尚可排纂成書。周易口義出倪天隱之手。  

舊有明文。晁公武讀書志。謂此書亦瑗門人編錄。故無銓次首尾。 

蓋二書同名口義。故以例推。其爲瑗所自著與否。叫無顯證。 

至其說之存於經文各句下者。皆先後貫徹。條理整齊。非雜記語錄之比。與公武所說不符。豈原書本無次第。 

修永樂大典者爲散附經文之下。轉排此順序歟。抑或公武所見。又別一本也。 

洪範以五事配庶徴。本經文所有。伏生大傳以下。逮京房劉向諸人。遽以陰陽災異附合其文。劉知幾排之詳矣。 

宋儒又流爲象數之學。惟圖書同異之是辯。經義愈不能明。瑗生於北宋盛時。學問最爲篤實。 

故其說惟發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務新奇。 

如謂天錫洪範。爲錫自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 

謂五行次第爲箕子所陳。 

不辨洛書本文之多寡。謂五福六極之應。通於四海。不當指一身而言。 

倶駁正注疏。自抒心得。 

又詳引周官之法。推演八政。以經注經。特爲精確。 

其要皆歸於建中出治定皇極爲九疇之本。辭雖平近。而深得聖人立訓之要。非讖緯術數者流。所可同日語也。 

宋史本作一卷。今校定字句。析爲二卷。 

案朱彝尊經義考。凡訓釋一篇者。悉彙載各經之末。不與訓釋全經者敍時代先後。 

然隨志載繫辭注。洪範五行傳。月令章句。中庸講疏。固雜置各經中也。 

今從古例。不復別編。後均倣此。




【太極圖說遺議 一卷 提要】

太極圖說遺議 一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巳著錄。 

周子太極圖說。本易有太極一語。 

特以無極二字。啓朱陸之爭。 

奇齡又以其圖與參同契合併。引唐元宗御製上方大洞眞元妙經序無極二字爲證。 

因及於篇中陰陽動靜互根等語。謂皆非儒書所有。立議原不爲無因。惟是一元化爲二氣。 

二氣分爲五行。而萬物生息於其閒。此理終古不易。 

儒與道共此天地。則所言之天地。 

儒不能異於道。道亦不能異於儒。 

猶之曰月麗天。萬方並覩。 

不能謂彼教所見日月。非我日月也。 

苟其說不悖於理。何必定究其所從出。 

奇齡此論。不論所言之是非。而但於圖繪字句。辨其原出於道家。所謂舍本而爭末者也。




【洪範統一 一卷 提要】

洪範統一 一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宋趙善湘撰。善湘字淸臣。濮安懿王五世孫。仕至資政殿大學士。封文水郡公。贈少師。  

事蹟具宋史本傳。據其子汝楳周易輯聞序。善湘於易學用力至深。而所著書五種。皆不傳。  

此書藏弆之家。亦罕著錄。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 

今從永樂大典繕錄。復爲完編。書成於開禧時。宋史謂之洪範統論。文淵閣書目又作統紀。 

今據善湘謂漢儒解傳。祇以五事庶徴爲五行之驗。 

而五行八政謂疇散而不知所統。徴引事應。話多傅會。因采歐陽修唐志。蘇洵洪範圖論遺意。定皇極爲九疇之統。 

毎疇之中如五行則水火木金皆統於土。五事則貌言視聽皆統於思。 

得其統而九疇可一以貫之矣云云。則永樂大典題曰洪範統一。爲名實相應矣。 

考朱子與陸九淵論皇極之義。往復辨難。各持一說。 

此書以大中釋皇極。本諸注疏。與陸氏合。復謂九疇皆運於君心。 

發爲至治。又合於朱子建極之旨。 

蓋能通懷彼我。兼取兩家之說者。生當分朋講學之時。而超然不預於門戸是難能也。




【太極辨 三卷 提要】

太極辨 三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元孫自強撰。自強會稽人。仕履未詳。 

是書大旨。謂聖人之言約而明。先儒之論詳而汨。 

又謂漢唐以來。語焉而弗明。濓洛諸賢。明焉而未純。 

學者因其辭之紛紜。不以異端傅會於聖經者鮮矣。 

故條擧太極圖說正蒙。及朱子四書集註諸書。言性命者而辨之。 

其謂經典未嘗離氣質以言性。蓋駁張子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之說。 

後來李光地孟子劄記。榕村語錄。皆與自強所論同。 

然自強之書。外閒實無傳本。光地蓋闇與合耳。




【太極繹義 一卷 通書繹義 一卷 提要】

太極繹義 一卷 通書繹義 一卷 提要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舒芬撰。芬有周易箋。已著錄。 

此其所著梓溪內集之二種也。 

其說太極。大抵以太極圖。不本於易。而本於河圖。 

謂秋冬非肅殺。乃百物之所胎。 

土之寄王。維夏秋之交。 

火烈金剛水緩土柔。性之所以相近。 

火散金遒木上水下。習之所以相遠。 

皆與先儒之說不同。亦往往有難通之處。 

通書則不過隨文解義而已。 

其釋顏子章。謂陋巷陋俗之巷也。 

其人習不善。而能憂顏子之貧。 

乃顏子之德所化。其說亦殊怪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