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口義 二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義。已著錄。
是書文獻通考作洪範解。朱彝尊經義考注云未見。
今其文散見永樂大典中。尚可排纂成書。周易口義出倪天隱之手。
舊有明文。晁公武讀書志。謂此書亦瑗門人編錄。故無銓次首尾。
蓋二書同名口義。故以例推。其爲瑗所自著與否。叫無顯證。
至其說之存於經文各句下者。皆先後貫徹。條理整齊。非雜記語錄之比。與公武所說不符。豈原書本無次第。
修永樂大典者爲散附經文之下。轉排此順序歟。抑或公武所見。又別一本也。
洪範以五事配庶徴。本經文所有。伏生大傳以下。逮京房劉向諸人。遽以陰陽災異附合其文。劉知幾排之詳矣。
宋儒又流爲象數之學。惟圖書同異之是辯。經義愈不能明。瑗生於北宋盛時。學問最爲篤實。
故其說惟發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務新奇。
如謂天錫洪範。爲錫自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
謂五行次第爲箕子所陳。
不辨洛書本文之多寡。謂五福六極之應。通於四海。不當指一身而言。
倶駁正注疏。自抒心得。
又詳引周官之法。推演八政。以經注經。特爲精確。
其要皆歸於建中出治定皇極爲九疇之本。辭雖平近。而深得聖人立訓之要。非讖緯術數者流。所可同日語也。
宋史本作一卷。今校定字句。析爲二卷。
案朱彝尊經義考。凡訓釋一篇者。悉彙載各經之末。不與訓釋全經者敍時代先後。
然隨志載繫辭注。洪範五行傳。月令章句。中庸講疏。固雜置各經中也。
今從古例。不復別編。後均倣此。
【太極圖說遺議 一卷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巳著錄。
周子太極圖說。本易有太極一語。
特以無極二字。啓朱陸之爭。
奇齡又以其圖與參同契合併。引唐元宗御製上方大洞眞元妙經序無極二字爲證。
因及於篇中陰陽動靜互根等語。謂皆非儒書所有。立議原不爲無因。惟是一元化爲二氣。
二氣分爲五行。而萬物生息於其閒。此理終古不易。
儒與道共此天地。則所言之天地。
儒不能異於道。道亦不能異於儒。
猶之曰月麗天。萬方並覩。
不能謂彼教所見日月。非我日月也。
苟其說不悖於理。何必定究其所從出。
奇齡此論。不論所言之是非。而但於圖繪字句。辨其原出於道家。所謂舍本而爭末者也。
【洪範統一 一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宋趙善湘撰。善湘字淸臣。濮安懿王五世孫。仕至資政殿大學士。封文水郡公。贈少師。
事蹟具宋史本傳。據其子汝楳周易輯聞序。善湘於易學用力至深。而所著書五種。皆不傳。
此書藏弆之家。亦罕著錄。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
今從永樂大典繕錄。復爲完編。書成於開禧時。宋史謂之洪範統論。文淵閣書目又作統紀。
今據善湘謂漢儒解傳。祇以五事庶徴爲五行之驗。
而五行八政謂疇散而不知所統。徴引事應。話多傅會。因采歐陽修唐志。蘇洵洪範圖論遺意。定皇極爲九疇之統。
毎疇之中如五行則水火木金皆統於土。五事則貌言視聽皆統於思。
得其統而九疇可一以貫之矣云云。則永樂大典題曰洪範統一。爲名實相應矣。
考朱子與陸九淵論皇極之義。往復辨難。各持一說。
此書以大中釋皇極。本諸注疏。與陸氏合。復謂九疇皆運於君心。
發爲至治。又合於朱子建極之旨。
蓋能通懷彼我。兼取兩家之說者。生當分朋講學之時。而超然不預於門戸是難能也。
【太極辨 三卷 提要】
永樂大典本
元孫自強撰。自強會稽人。仕履未詳。
是書大旨。謂聖人之言約而明。先儒之論詳而汨。
又謂漢唐以來。語焉而弗明。濓洛諸賢。明焉而未純。
學者因其辭之紛紜。不以異端傅會於聖經者鮮矣。
故條擧太極圖說正蒙。及朱子四書集註諸書。言性命者而辨之。
其謂經典未嘗離氣質以言性。蓋駁張子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之說。
後來李光地孟子劄記。榕村語錄。皆與自強所論同。
然自強之書。外閒實無傳本。光地蓋闇與合耳。
【太極繹義 一卷 通書繹義 一卷 提要】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舒芬撰。芬有周易箋。已著錄。
此其所著梓溪內集之二種也。
其說太極。大抵以太極圖。不本於易。而本於河圖。
謂秋冬非肅殺。乃百物之所胎。
土之寄王。維夏秋之交。
火烈金剛水緩土柔。性之所以相近。
火散金遒木上水下。習之所以相遠。
皆與先儒之說不同。亦往往有難通之處。
通書則不過隨文解義而已。
其釋顏子章。謂陋巷陋俗之巷也。
其人習不善。而能憂顏子之貧。
乃顏子之德所化。其說亦殊怪異也。
【太極圖說註解 無卷數 提要】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兆成撰。兆成字愼亭。常熟人。
是書作於康熙初。以發明朱子太極圖說之註。
其云性雖夾和在氣稟中。而苟無習染之累。亦第於善之中。微分差別。
若謂之有惡則不可。足以補正程子善固性也。
惡亦不可謂之非性之說。惟其談五行干支。語多轇轕。
至於以一歲四時。每一時九十日。分爲十八日者五。
以五行各分主十八日。尤爲新異。
末有乾隆戊辰。其子魯附記凡例。稱是書與參同契。互有異同。同刻可分爲二。可合爲一云云。蓋與所註參同契竝刊者。宜其惟講陰陽五行之說矣。